阅读:8394回复:6

贫乏的教育与教师之可为(转)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0-04-18 09:52
贫乏的教育与教师之可为(转)
贫乏的教育与教师之可为

一、沉闷与平庸的教育现状

我在一个小城市,浙江绍兴,任职于一家省一级重点中学,教语文。至今是第14个年头。

因为是省一级重点中学,学生都还不错,很乖,偶有一点小小的厌学,但尚能自我克制,基本上能配合学校的教育计划,三年一轮,在教育的流水线上被制造成大学生,各奔东西。大多数孩子都是体制塑造的好孩子,他们按照主流社会舆论的模式,勤学苦读,为了一个好大学,为了一个好工作,牺牲今天以换取将来。观念上,基本上都同意《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以及《新闻联播》的观点,对于国内,认为毛  泽 东是伟人,邓 小  平也是伟人,薄熙来打黑是好事,而2008年奥运会,则证明中国已进入盛世,天下和谐,形势大好。对于国外,则认为帝国主义不太愿意看到中国的崛起,最痛恨日本鬼子,看《南京》的时候很多同学义愤填膺,同样对美国具有天然的反感,认为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一有中美贸易摩擦,便认为这是帝国主义在挑衅我们,最近的人民币升值问题,他们并不了然经济学原理,但反对帝国主义对我内政的干涉是异口同声的。奇怪的是,他们多数喜欢吃麦当劳和必胜客。我曾经在一位学生的新年愿望中看到,他希望将来吃必胜客的时候,不必老是考虑兜里的钱够不够。这一种观念和生活的背反让我觉得饶有兴趣。偶也有几个离经叛道的孩子,颇有独立之思考,但不成气候,毕竟中学生接受的信息有限。信息的多元,是中学生获得独立思考的重要前提。

教师的个体也不错,我与这些同事们和平相处,是同事,也是好朋友。在我周围,没有发生过什么特别剧烈的事件,没有因为肝癌而倒毙在讲台上的;因为没有地震过,也就没有出现范跑跑、蔡跑跑之类的众口一词可以淹死的“败类”。教师们多数珍惜这份工作,兢兢业业,克尽职守。珍惜的原因,可能因为这是一只不错的“饭碗”。“教育产业化”普遍推开之后,民众的教育成本被空前提高的同时,教师的待遇也有些微提高。当然民众和教师的矛盾也尖锐了。教育产业化和民众之间的矛盾,直接对面的焦点就是一线教师,这是另一个话题。但确确实实的是,在我所在的地区,教师的经济待遇近年来有了增进,这使得一部分教师开始在乎这份教职,从而变得非常认真的按照既有的教学规范教课。也不排除有些老师真的喜欢教书这个工作,至少我知道在周围就有好几位。也有很多诸如暗地里资助贫困学生的好事。但不能否认的是,真正爱教育的老师看来比较少,不过我认为,原因不是出在教师个人身上,同为中学教师的一员,我与他们一样不热爱教育事业,但混迹于此,已经14年了。我很同情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些不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其实,也许我们可以去做一件我们喜欢做的事业,但由于一直以来国家对个体的强力控制,由于历史形成的“单位”制度,以及目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我们放弃教职而从事自难以实现。

我将主要原因归结到教师的生产方式,以及学校的组织方式上。在一次关于教育的讨论中,我的一个曾经的学生说,她很想知道,教师究竟是怎样被制造出来的。意思是说,为什么这个人是教师而那个人不能是教师。这是很简单也很复杂的一个问题。简单的来看,那些报名师范的,自然成了教师,但其深层的原因,并不在这里。师范学院和我现在置身其中的教育机构是一样的,教师也是在一个流水线上,以惩训与规范的方式制造出来,我记得我大学时几门必修课,一门叫《中国革命史》,一门叫《马列原理》,还有一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的《教育学》,这些课是必须通过的,不及格便需要补考,再不及格便危及毕业证书,这样就业就成了不可能。这些教材内的东西被灌注到你脑子里,再用考试加以强化,再用纪律与校规等外在的硬条件加以规范,自然深入人心。也即是,在你成为一个教师的同时,机构已经使你成为一个国家意志的认同者,当它认定你是一个合格的国家意志的传播者的时候,你就可以毕业去当教师了。

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本质,与孔夫子时代很不同,现代教育的要求,很大程度上,教师只需要和技术工人一样就够了,所谓技术理性。但社会舆论因为历史的原因,往往要给教师加上很多附着的东西,似乎成了教师,就必须戴着金丝边眼镜,衣冠楚楚,非礼勿视非礼勿动,最好是吃的是桑叶,吐的是丝,吐完死了最好。这个东西叫做师德。现在被社会舆论加诸我们身上的师德,其本质是天地君亲师的封建伦理结构和现代的极权主义组织方式的双重合一。社会舆论对这一点并不理解,他们以这种所谓的师德绑架了教师这个群体。当然,也不排除确实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存在。并且这样的教师确实是值得尊敬的。但这些值得尊敬的老师,主要不是以“蜡烛成灰泪始干”的传统道德,而是以对智慧、对自由的追求,以社会良知,以及勇气担当来折服你,所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当下这个时代,还需要加上,“吾更爱人权”。

所以这个时代经常发生很多突然的事件,使得教育突然之间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一则因为这个世界确实有很多惊世骇俗的事,一则多少也来自民众对教师的职业的不理解。离我最近的是2009年上半年发生的绍兴一中“航模门”事件,我曾有文章评论过,但我觉得,这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当下社会“权力全能,赢家通吃”的规则在教育上的表现,并非教育内部的问题。

二、驯服的机构与制度的人

看起来似乎不错,如我所处的学校,由于是市区的老牌重点中学,加之绍兴这个地方平均的生活水准还比较可以,所以即便是高三,也没有向纪录片《高三》里描绘的那样,呈现白热化的血拼的状况。学生的压力尚可接受,教师的压力也还好。但若依照我前面的简单分析,问题正出在这些司空见惯之中。很多问题,其实在任何一所学校中都普遍存在,只不过那些暴露出来的丑闻,是因为矛盾太尖锐,一下子爆发而被人们看到而已。我们可以分析个案,但个案之中隐藏着很多普遍性。这才是值得深思的,才是教育内部的问题。

首先我想来谈,为什么中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个原因不难分析。首先,中学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机构。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但中学生的接触还比较少。一则因为严厉的应试教育的缘故,中学生只要应付考试就行了,基本上没有空闲去关注社会。所谓实其腹,虚其心。高考制度是一种很严厉的、不人道的制度。多数人看到高考制度的公平公正问题,却没有看到,高考制度是目前为止划分社会阶层的第一道门槛,也是最严厉的门槛。高考通过与否,意味着你是否能进入这个社会的中上阶层。目前大学生就业艰难,一方面导致一部分同学会放弃高考,另一方面那些不放弃的,愈加不敢轻视高考,全力以赴。这就是门槛,本质上和科举有相似之处。进了这个门槛,会享受到相对较多的物质生活的尊严。自然,这个相对的尊严是建立在对底层民众的不人道的待遇之上的。但既然我们每个人都被宣称是这个国家的公民,那何以我们还需要用高考来划分社会阶层呢?二则,中学里封闭的环境本身,是中学生不能接触社会,接触更多信息的重要原因。比如,很多县中是封闭式管理,平时吃饭睡觉上课都在校园围墙之内,一个月才准回家一次,完全与世隔绝。怪不得福柯说学校有监狱的性质。

其次,是一种理论的片面灌输。在中学里,学生往往只能听到对事件的一种解释,官方认定的解释。这种解释以标准答案的方式出现,遵循便得分,违反即错误。前几年有个题目说,雪化了之后是什么,标准答案是水,要是答曰春天,那就错了。这是这种灌输教育的方式最著名的一个事例。这种单方面的唯一理论的灌输,主要表现在政治、历史等学科里,这些学科直接承担着意识形态的单向灌输的任务。但千万不要以为数理化等学科便具有科学精神,因为这些学科也不推崇独立思考以及质疑精神,数理化的教育同样依靠的是对课本这一权威的单向服从。更有甚者,教科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也是可疑的。去年我与郭初阳、吕栋等一群朋友研究了小学教材中的母亲与母爱,得出的结论便是如此,课文往往以似是而非的事实,去教给孩子一个官方认定的唯一道理。除此之外,还有蓄意的删除、修改文本等行为。比如现在广为人知的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痛骂独裁,痛快淋漓,可是选入课文的同时,删除了闻一多夸奖美国民主制度,以及谈及美国在抗日战争以来对中国的帮助的话,这个居心叵测啊,完全扭曲了闻一多的原意。怪不得孩子们都成了反美的愤青。

再次,要谈到德育。一般的学校,都是所谓智育、体育与德育并举,单独的德育是学校日常教育内容中重要的一环,这就根本是以国家意志赤裸裸的灌输为原则了。一般分为主题教育和日常规范两个方面。主题教育一般在各个官方节日,以许多文艺活动为载体,来强化国家意志。比如清明,以团委名义组织的扫墓活动,祭扫的是革命烈士。我小时候老师告诉我红领巾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我愣是不敢挂,吓得慌。这是赤裸裸的仇恨教育和暴力教育啊,要把孩子们带去何方?五月有青年节,开展红歌大赛,唱的歌不能是流行歌曲,连《让世界充满爱》都不行,只能是《打靶归来》《团结就是力量》《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等。去年是国庆60周年,那天一个女孩在在全校集会上,在国旗下讲话,一开口便说:祖国,今天是你60周岁生日。我后来跟学生说,他连国家、祖国、政权、党派、政府这些个概念都没弄清楚,就忙着抒情,结果我们5000年文明,被她搞到只剩下60年。这是卖国呢!这位女孩子也是无辜的,因为他的政治老师一直在教育他,他们分不清爱党和爱国的区别,而没有一个公民教师,来告诉她究竟该如何区分。于是,孩子们只知道唱赞歌,首先要感谢国家感谢党,却不明白,批评才是最深层的爱国方式。

在日常规范方面,则有严密的量化分数的管理办法,这种管理机制要从身体到精神对学生进行干预,比如,需要以量化分数来考核的,总体上分为卫生、纪律两块内容,卫生则包括环境卫生,以及个人卫生,个人卫生的内涵非常宽泛,包括不能戴首饰、不能化妆、不能带手机、男生头发不能太长等。有趣的是,头发的长短是没有具体的数字的标准的,以检查的老师的目测和心情决定。

还有课堂纪律,以及自修课纪律。现在的自修课,时有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巡视,而学生则处在被监视之中,因而时刻生活在不安全感之中,所谓的免于恐惧的自由,中学生并不拥有。更甚的是,为了所谓的安全的借口,现在很多学校都装了监控摄像头,除了厕所几乎能看到校园内任何地方,这极大的加强了校方的掌控能力,而学生则时刻处于不自在的状态之下,仿佛时刻在背后有眼睛看着你。这就是《1984》中电幕的现代版本——老大哥看着你呢!

所以福柯曾经准确的论断过学校这个机构,纪律的历史环境是,当时产生了一种支配人体的技术,其目标不是增加人体的技能,也不是强化对人体的征服,而是要建立一种关系,要通过这种机制本身来使人体在变得更加有用时也变得更顺从,或者因更顺从而变得更有用。……这样,纪律就制造出驯服的、训练有素的肉体,“驯顺”的肉体。

综上所述,经过中学这个严密的机构,经过这一条严密的流水线的加工,而不以脑残的个体出现,简直是个异数。

我还想来谈谈教师的普遍现状。5年前,范美忠曾在一个教育论坛说中学教师都是傻逼,然后被众人大骂,但当时我基本上是赞同这个观点的。但现在,我很同情我们这些教师的命运,因为教师也是被机构和制度所塑造的。在被与中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师范制造成成品之后,他们本来就已经是政治正确、观念主流的一个群体。而愈加严厉的是中学里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这些考核评价制度将经济利益和你的应试成绩严格结合起来,使得学生的考分、平均分、重点率成为一个教师个体最为重视的东西,很难让教师有能力腾出空,去进行一些形而上的知识的引导——如果他本来就具有这些形而上的知识的话。在一些县中,有严格的末位淘汰制度,城市学校里排名最后一位的教师,将在下一个学期被“流放”往山区,而考核排名最主要的标准,便是分数。这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周边学校的事。人作为个体都是软弱的,我不怪他们对孩子的时间的争夺,我只怪制定这种考核办法的教育行政部门。我的朋友刘支书助理说过一个绝妙的词语,他称目前的中学教育体制,是一种“精致的暴政”,要说中学教师与中学的领导也都是富有聪明才智的群体,他们能以常人所想象不到的方式,匪夷所思的方式,将应试教育武装到每一个牙齿缝。比如说,现代的应试教育已经关注到考生个体,尤其是有希望考入一本的苗子,当然,不是关心这位考生的创造性啊、发展方向啊,而是对每个考生的考试分数,会用具体的数字量化分析,然后告诉他,语文还可以提高几分,数学还可以提高几分。对于一名语文教师而言,他也必须分析这位考生的每一张试卷,找出其失分点主要在哪里,然后强化辅导。最精彩的是作文辅导,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能根据近年的命题与改卷的规律,给学生制定写作的“6步法”,或者“三要素”等诸如此类的秘诀与法宝。你看,教师多么富有聪明才智,但这些聪明才智没有被用来追求那些引起我们永恒的好奇与敬畏的知识与智慧,却用来做扼杀学生独立思考与个体觉醒的凶器,教育就这样沦为彻底的应试,除此之外的应有之义都不见了。

这应了李慎之先生说的一句话:是制度决定了文化,而非文化决定了制度。

三、我愿意做一名公民教师

但饶是如此,我仍愿意做一个公民教师。去年,我写过一个《我所思兮在山腰》的文章,简述我从教13年的所思所想,尽管我仍是不爱教育,但既然从事这个行业,我并不想误人子弟。

尤其是在中国必然走向开放的中途,身为一名中学教师,有可为的地方很多,要是仅仅满足于流水线上的操盘手和国家意志的灌输者,那将是多么的失败啊。就像巴顿将军说的那样,有一天他的孙子问起来,爷爷,二战时候你在干嘛呀?巴顿将军不至于回答说在掏大粪呢。我也想对后人说,我不完全是在掏大粪。

另外,在职业的选择上,同样在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与其让我在一家国有大报从事媒体行业从而得到比现在高数倍的报酬,我宁愿拿现在的小钱继续教书。因为在目前的报纸行业中,一个人的不自由会被加倍突出。当然,南方报系除外。而另外更有钱的职业,比如财税工商之类,那对我来说是一种重复的机械劳动,类似于点钞机、收银机,不存在创造性的发挥我个体能力的空间,再有钱,仍是毫无意义。

作为一个并非将自己定义为应试教育的操盘手和国家意志的传送带的教师,我将有可能介入孩子们一生的成长,我的影响,可能会涉及到他生命深处某个隐秘所在的构成,即,我参与了这个孩子生命的发育,就像混沌学中所谓的蝴蝶效应。这何尝不是意义呢?毕竟,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退而求其次,在获得这种创造性的同时,也不妨碍我享受创作的自由,这就是我开始不那么讨厌教书的原因。当我一位原来看起来像行者的朋友抛弃体制拥抱自由之后,我倒是看起来有几分像基佬的模样了,真是吊诡。并且,当我越来越意识到参与的是一个人生命的塑造时,就开始希望自己是一个好老师,热爱自由的、负责任的老师。

又则,我前面将裹挟我们的体制力量描述得无比巨大,好像我们根本就无所作为,但其实个体并不是毫无作为的,并非单向的接受者。有一次和一位媒体朋友聊天,他有一个非常好玩的说法,意思是说,人就应该生活在极权体制之下,我们的意义就是和这个扼杀人的体制作斗争,从而实现民主与自由,要是已经实现了自由,像美国那样,那我们岂不是很空虚?当时在座的众皆大笑。这个说法和袁伟时很像,袁老先生说,生活在一个黑暗与光明同存的时代,他感到很幸运,因为我们将能亲手去迎接光明。这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据郭兄说,在自由世界呆过一天,便胜似在专制国家呆上一生,叫做一日长于百年。这两个说法都很有意思,看上去有矛盾,其实内核非常一致,最关键的在于,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享受自由和追求自由都是可以有创造性的。并且,我们将要渡过自己有长度的人生,并且没有机会选择我们生活的地方,那么及早规划这个在不自由社会下人生的长度,使之前后一致,是有必要的。

当然,我也更懂得了教育的重要,至少比以前更爱学生了。因为我第一时间,最近的距离观察到成人如何对一个孩子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秘而不宣的,但他埋藏着,有一天就表现出来了。教育的神秘带给人的惊喜一点也不比写作带来的惊喜少。比如,前几年我才突然悟得,单向的灌输不是一种好办法,最重要的东西是事实、真相,以及一些基本的思维训练,而最关键在于保有他们天真的好奇心。可以说中学生的辨别能力是很弱的,多年的应试训练、乖孩子的训练,把他们变成了很少拥有独立思维的人,一般用来判断事物的都是辩证法,事物要一分为二的看,什么事情都有其光明面和阴暗面。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于是每次新带高一我都面临着和辩证法的斗争。每一届都有固执而纠结的学生,跟你纠缠不清。一方面这个时候我越加认识到一个清醒的中学教师的重要性,一方面我摆脱不了厌倦,总觉得被体制制造的傻逼层出不穷,长江后浪推前浪。但又怎么样呢,越是这个时候,我就越觉得需要那些有志于成为公民教员的教师来发挥中流砥柱作用。至于我,则希望自己为那些尚不懂得自由为何物的孩子们树立一个不同的标尺,亦要成为那些自由思想不曾被完全扼杀的孩子们的导航灯。我不是他们的船长,但当他们航行在一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旅程时,我愿是他们边上一丝微弱的光亮。

四、黑暗时代,读书写字

“黑暗时代,读书写字”是我的博客名字。黑暗时代是我对当前的一个基本判断,而读书写字则被我看作寻求启明的一个手段。人只有自度然后才可能度人。首先需要自己强大,要在这个时代站稳自己的脚跟,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才能成为他们幽暗航程中一丝微弱光亮。自我理性的觉醒靠阅读与思考。我愿意努力做一个公民教员,愿意以自己的体会,来与我的学生分享。

在语文课堂,我非常多的通过放电影与读课外书的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思考,一是扪心自问:我的这些既有观念究竟来自何方;一是由己及人,如何看待一些公共事件。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我觉得希望仍是有的,虽然免不了还经常觉得无望。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
沙发#
发布于:2010-04-19 21:35
   什么人写的,有点见识。虽然都是受同样的教育,但毕竟思想深邃的人,想法和大多数人不一样。但多数会更难过,作者没有绝望,挺好。
   现实社会虽然如此黑暗,但希望总还是有的。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听说中学课本要删除鲁迅的杂文,我反正是不太赞同。我经常能想起鲁迅的语言,真是有力量,当权者一般都......,而这些东西全是在中学时接触的。
板凳#
发布于:2010-04-20 03:12
专制共产主义国家,呵呵,伊拉克倒是成了民主国家了,但未必令人向往。
首先声明,本人并不满意(甚至憎恨)我们目前的教育制度。
破坏永远比建设来得容易得多。发现并抨击一个体制的弊端,也远比完善、建设它要轻松。但,就今天的社会,积极的心态和行动要更有意义。

先说下国家意志。有国家这东西,就会有国家意志。那些自由民主国家也概莫能外,甚至尤甚。美国一旦涉及国家安全,照样不顾宪法第一修正案,照样关押记者。除了极少数真正的圣徒,这就是一个充满利益的俗人世界、俗人的社会。哪里都一样,哪个国家都会为了保护那个国家的自己人、自己的利益,而有着它的国家意志,并且向它的民众(甚至全世界)灌输它的国家意志。生硬也好,巧妙也好。一点也不民主、一点也不自由。甚至不人性、不人类。把这个跟教育的成败混为一谈不是傻就是天真。想要这个世界没有国家意志,想要哪个政府不向民众灌输它的国家意志,呵呵,那要等这世界消除了国家、民族的观念后再谈。不然就去试试看让人人都成为真正的圣徒,这个也许相对容易些。
再谈“灌输”。本人高度怀疑作者真的会教育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高度怀疑作者不过是想把自己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而已。一个把跟自己观点不同的学生看成是“被体制制造的傻逼”的人,真的会教导学生独立、自由的思考吗?不会用他所有目的选取的事实、真相去引导、影响学生吗?难道这不是灌输吗?不过更巧妙而已。
党同伐异!作者在抨击一种强制的同时,多少给人以不过是想用自己认同的另一种强制代替的感觉。并不让人觉得赞赏。
最后,作者肯定是读过中学的,也是“经过这一条严密的流水线的加工”的,并没有“以脑残的个体出现”,看来“是个异数”。
不喜欢这文章、这作者。
鹪鹩栖木,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地板#
发布于:2010-04-20 09:24
楼上的两位叔叔又开始“掰腕子”了,请继续哈:)

说起现在的教育环境,确实让我们普通百姓顿感烦恼,可是痛恨、鄙视又有何用,绝大多数民众不还得随波逐流?苦哉.......
亲亲我的宝贝
4楼#
发布于:2010-04-20 13:18
   你还别说,都是有头脑的人。不容易。
   社会应该允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这才是我党曾经宣扬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破坏永远比建设来得容易得多。发现并抨击一个体制的弊端,也远比完善、建设它要轻松。”
   这句话说得真好。一般来说,也是真理。
   但是,在什么情况下,就需要冷静地想想了。
   今年两会期间,3月7日《北青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主持人倪萍一句“在大的会议上举手表决时我从来没有反对过或弃权过”,引起了公众对其参政议政能力的质疑。昨天,她就此回应:“每年政协的表决,投赞成票的超过90%,你能说90%以上的委员都不合格?”
  前天,被问及“是否行使过否定的权利”,倪萍称,出于“对国家的热爱”、“不给国家添乱”的考虑,她当全国政协委员多年来,在大会举手表决环节一直投赞成票,从未投过否决票或弃权,并称“你想不出比它更高的招,就应该拥护”。此言引起了公众“只投赞成票的委员是否合格”的议论。
  就这一质疑和非议,倪萍反问:“每年政协大会表决,投赞成票的超过90%,你能说我们90%都是不合格的?”并称,自己对“政协委员”这个身份是珍视的,这几年按“赞同键”也不是随便按的,是“思考的结果”,因为“不觉得自己能比这更高妙”。
   ......

   网上骂倪萍脑残、傻......等等。不应该,我们是文明人,说话讲道理,无端漫骂不好。
   其实倪萍说得挺实在的,因为“破坏永远比建设来得容易得多。发现并抨击一个体制的弊端,也远比完善、建设它要轻松。”,而且,自己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所以,这些年从来没有反对或弃权。这有错吗?
   仔细想想......
   做为委员或者代表,当你自己没有全面综合的能力时,虽然,你可能也感觉某个方案有些问题,但你想不出更好的,便只能同意某个机构或者专家做出的方案。难道,你没有要求做这个方案的机构或专家进行更改的权力?你不是专家,你不在其位,你没有更好的办法,但并不代表你就要同意,因为,你是委员或代表,人民给了你要求专家或在其位者做得更好的权力。我相信你的良心,你绝不是随便就同意了,你只是没有想到,反对不是赌气,不是起哄,而是可以让他们做得更好,这恰恰也符合你的想法。下次投票前,问问我。
   再举一个例子,做为总经理,你看到下属部门的报告有点问题时,由于你并不十分了解具体的工作,想不出更好的方案,人不可能是全才,又考虑到“破坏永远比建设来得容易得多。发现并抨击一个体制的弊端,也远比完善、建设它要轻松。”,所以,你只能同意,不能要求下属改进。是这样吗?
   两个例子说的都是有一定权力的人。当然,有些人可以认为,一个普通百姓,随便评论某种社会制度,可能就不应该了。毕竟,普通百姓没有任何权力,不能从下向上要求。
   说到国家意志。一般来说,任何国家或者政府,都会向其民众(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灌输国家意志,都会保护本国的利益,不同时期,形式和方法不同,这没什么可说的。我们不考虑国家对外国人的政策,只思考对其国民的政策。
   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制度都会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这是常识。但是,由此就得出无法比较,或者说都一样的结论。对吗?
    去过瑞士的国人都说,瑞士的城市比我们的干净,可我拍的照片不是这样。是这些国人见识少,还是他们认知能力低,还是他们的观点的确是对的?一般人都会明白。[附件]

   我国天安门广场这么多人,但很干净[附件]
   瑞士公共汽车站,人不多,烟头、酒瓶遍地[附件]
   瑞士公园花丛中乱扔的烟盒


   两个国家的城市哪个干净,道理很简单,去过瑞士的正常人都知道。
   再谈“灌输”,如果我们不强调“程度”上的差别,教育本身恐怕就是“灌输”。所谓的“引导”,就其本质恐怕还是“灌输”。这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要对“灌输”敏感呢?
   那是由于,说到“灌输”一般人会认为是贬义。所以用这个词,去形容自己赞成的某种方式,当然就敏感了。否则,不会如此。
   学校是“教育”学生的地方,学校是“灌输”学生的地方,两句话表面意思显然不一样,但本质有区别吗。
   能想明白的人何必在乎这个词呢。
   简单说一下,对于学生自由、独立地思考的培养。
   学校除了“大门”没别的“出口”,有个别人在“围墙”上开了一个“豁口”,“引导”或者说“灌输”或者干脆说“强制”学生走“豁口”,结果是什么?
   都是“强制”,都违背独立、自由地思考,但后者至少让学生知道除了“出口”以外,还有“豁口”。如果这种“强制”的“豁口”多了,谁能保证,学生就一定不会独立、自由地思考呢。
   当然,作者有些话,我也不完全同意。不过,按照“破坏永远比建设来得容易得多。发现并抨击一个体制的弊端,也远比完善、建设它要轻松。”,原谅他。
5楼#
发布于:2010-04-20 14:38
“原谅他”。赞同,忒赞同了。
曾子曰:“虽然我赞同你的观点,但我愿用生命来捍卫你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包容,自由地包容。这是正确的态度。4楼这位态度正确。
完美的理想,是我们终极地追求。可现在的世界早就不完美了,连孔二爷当年生活的时代都“礼崩乐坏”,更何况当今了。这没啥可要否认的。我只是看不惯那些没去过鲁国的秦人,盲目地崇尚。殊不知那地界也早不尊礼崇周了。
用真相来掩盖真相,更可恶。因为它更具欺骗性。
顺便说一句,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完美的追求与崇尚。可别骗人,别把自己打扮的那么民主、自由。
另外回复下3楼的,咋叫“掰腕子”呢?什么素质呀?!这叫交流,好不咧?!
为啥IP是美国的呢?啥时候窜那旮的去了?没汇报呀?!
唉,我现在是越来越少梦见周公了。
鹪鹩栖木,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6楼#
发布于:2010-04-21 00:29
很喜欢看liangxin的文字,有力度、有思想。如果能现场看到激昂的神情与忽闪的大眼睛,不pf都不行。。。

言归正传,抛了一块砖引来了两位爷这么些深刻的“玉”,也没白抛,挺好,看到liangxin同学提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看到ls说道“我可以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愿用生命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想来这也正是众多论坛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只是说心里话,看到两位叔叔如此睿智,害得我们这些“小辈”们都不敢开口。没忍住,还是说吧。。。

说到“国家意志”,它的存在和向国民灌输这些都无话可说,甚至像G歌事件一样来造些名堂,烘些舆论,藉此来保护国家意志也无可厚非。谁让这事儿到了那份上呢。然而,4楼说了,我们这里“只思考对其国民的政策”,有问题吗?作为一介草民,看到现在的种种,不得不质疑和重新思考国家意志、zf、以及“被”代表的国民的关系了。又想起提到的倪萍事件,也很赞同liangxin说的“下次投票前,问问我。”。。。然而,到了而立之年的我却很悲哀的发现,从来没有人问过我,我也不知道到哪里去、如何享受和保障宪法规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liangxin后来又说了“毕竟,普通百姓没有任何权力,不能从下向上要求”,是这样,我们手里没有选票,作罢吧。。。

说到“灌输”,同意liangxin说的,教育本身也许就是一种灌输,程度不同而已。而现在还有种更易被接受的说法,叫做“引导”或“影响”,我想本质也都是一样,程度不同、主动被动会有差异而已。

以前在公司做培训,因为深知公司员工大多数还是有独立思想的年轻人,培训之前总是要和学员达成默契:培训不是教和学的关系,而是交流、分享、一起碰撞探索的过程。每每都强调再三,就是怕被学员们刻板的认为是上学时老师那样的灌输。

后来有机会与大学生们做讲座,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大多数大学生们(尤其是在非重点院校的学生)很喜欢听类似“标准化”的东西,喜欢被授之以“鱼”,当你说“渔”的时候,也许是有些抽象、需要自己再去悟、也许是习惯了被“灌输”,一开始消化的并不是很好。

慢慢的,学生们到大三大四了,相比较而言,大家开始有了“独立、自由地思考”,开始学会自己寻找自己的路。

因此,我想变化是一个过程,在我读书的时候,很惭愧到了大四我也算不上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工作的头两年,我才在意识上有了质的变化,感觉脱胎换骨。而现在的学生们比我们那会幸福,因为在信息化极度丰富的社会里,只要你努力,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和形成会更较为容易发生。

再回到“灌输”、“教育”、“引导”、“影响”,我想说,这世界谁也不是渡你的佛,只有自己。我便是渡己的佛。。。

末了,说一句,据说中学课本要删除鲁迅的杂文,我也是十分、非常、很、万般的不同意。先生的话有力量啊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