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8394回复:6
贫乏的教育与教师之可为(转)
贫乏的教育与教师之可为(转)
|
||
|
沙发#
发布于:2010-04-19 21:35
什么人写的,有点见识。虽然都是受同样的教育,但毕竟思想深邃的人,想法和大多数人不一样。但多数会更难过,作者没有绝望,挺好。
现实社会虽然如此黑暗,但希望总还是有的。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听说中学课本要删除鲁迅的杂文,我反正是不太赞同。我经常能想起鲁迅的语言,真是有力量,当权者一般都......,而这些东西全是在中学时接触的。 |
|
板凳#
发布于:2010-04-20 03:12
“专制”、“共产主义国家”,呵呵,伊拉克倒是成了“民主”国家了,但未必令人向往。
首先声明,本人并不满意(甚至憎恨)我们目前的教育制度。 破坏永远比建设来得容易得多。发现并抨击一个体制的弊端,也远比完善、建设它要轻松。但,就今天的社会,积极的心态和行动要更有意义。 先说下国家意志。有国家这东西,就会有国家意志。那些“自由”、“民主”国家也概莫能外,甚至尤甚。美国一旦涉及国家安全,照样不顾宪法第一修正案,照样关押记者。除了极少数真正的圣徒,这就是一个充满利益的俗人世界、俗人的社会。哪里都一样,哪个国家都会为了保护那个国家的“自己人”、自己的利益,而有着它的国家意志,并且向它的民众(甚至全世界)灌输它的国家意志。生硬也好,巧妙也好。一点也不民主、一点也不自由。甚至不人性、不人类。把这个跟教育的成败混为一谈不是傻就是天真。想要这个世界没有国家意志,想要哪个政府不向民众灌输它的国家意志,呵呵,那要等这世界消除了国家、民族的观念后再谈。不然就去试试看让人人都成为真正的圣徒,这个也许相对容易些。 再谈“灌输”。本人高度怀疑作者真的会教育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高度怀疑作者不过是想把自己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而已。一个把跟自己观点不同的学生看成是“被体制制造的傻逼”的人,真的会教导学生独立、自由的思考吗?不会用他所有目的选取的事实、真相去引导、影响学生吗?难道这不是灌输吗?不过更巧妙而已。 党同伐异!作者在抨击一种强制的同时,多少给人以不过是想用自己认同的另一种强制代替的感觉。并不让人觉得赞赏。 最后,作者肯定是读过中学的,也是“经过这一条严密的流水线的加工”的,并没有“以脑残的个体出现”,看来“是个异数”。 不喜欢这文章、这作者。 |
|
|
地板#
发布于:2010-04-20 09:24
楼上的两位叔叔又开始“掰腕子”了,请继续哈:)
说起现在的教育环境,确实让我们普通百姓顿感烦恼,可是痛恨、鄙视又有何用,绝大多数民众不还得随波逐流?苦哉....... |
|
|
4楼#
发布于:2010-04-20 13:18
你还别说,都是有头脑的人。不容易。
社会应该允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这才是我党曾经宣扬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破坏永远比建设来得容易得多。发现并抨击一个体制的弊端,也远比完善、建设它要轻松。” 这句话说得真好。一般来说,也是真理。 但是,在什么情况下,就需要冷静地想想了。 今年两会期间,3月7日《北青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主持人倪萍一句“在大的会议上举手表决时我从来没有反对过或弃权过”,引起了公众对其参政议政能力的质疑。昨天,她就此回应:“每年政协的表决,投赞成票的超过90%,你能说90%以上的委员都不合格?” 前天,被问及“是否行使过否定的权利”,倪萍称,出于“对国家的热爱”、“不给国家添乱”的考虑,她当全国政协委员多年来,在大会举手表决环节一直投赞成票,从未投过否决票或弃权,并称“你想不出比它更高的招,就应该拥护”。此言引起了公众“只投赞成票的委员是否合格”的议论。 就这一质疑和非议,倪萍反问:“每年政协大会表决,投赞成票的超过90%,你能说我们90%都是不合格的?”并称,自己对“政协委员”这个身份是珍视的,这几年按“赞同键”也不是随便按的,是“思考的结果”,因为“不觉得自己能比这更高妙”。 ...... 网上骂倪萍脑残、傻......等等。不应该,我们是文明人,说话讲道理,无端漫骂不好。 其实倪萍说得挺实在的,因为“破坏永远比建设来得容易得多。发现并抨击一个体制的弊端,也远比完善、建设它要轻松。”,而且,自己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所以,这些年从来没有反对或弃权。这有错吗? 仔细想想...... 做为委员或者代表,当你自己没有全面综合的能力时,虽然,你可能也感觉某个方案有些问题,但你想不出更好的,便只能同意某个机构或者专家做出的方案。难道,你没有要求做这个方案的机构或专家进行更改的权力?你不是专家,你不在其位,你没有更好的办法,但并不代表你就要同意,因为,你是委员或代表,人民给了你要求专家或在其位者做得更好的权力。我相信你的良心,你绝不是随便就同意了,你只是没有想到,反对不是赌气,不是起哄,而是可以让他们做得更好,这恰恰也符合你的想法。下次投票前,问问我。 再举一个例子,做为总经理,你看到下属部门的报告有点问题时,由于你并不十分了解具体的工作,想不出更好的方案,人不可能是全才,又考虑到“破坏永远比建设来得容易得多。发现并抨击一个体制的弊端,也远比完善、建设它要轻松。”,所以,你只能同意,不能要求下属改进。是这样吗? 两个例子说的都是有一定权力的人。当然,有些人可以认为,一个普通百姓,随便评论某种社会制度,可能就不应该了。毕竟,普通百姓没有任何权力,不能从下向上要求。 说到国家意志。一般来说,任何国家或者政府,都会向其民众(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灌输国家意志,都会保护本国的利益,不同时期,形式和方法不同,这没什么可说的。我们不考虑国家对外国人的政策,只思考对其国民的政策。 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制度都会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这是常识。但是,由此就得出无法比较,或者说都一样的结论。对吗? 去过瑞士的国人都说,瑞士的城市比我们的干净,可我拍的照片不是这样。是这些国人见识少,还是他们认知能力低,还是他们的观点的确是对的?一般人都会明白。[附件] 我国天安门广场这么多人,但很干净[附件] 瑞士公共汽车站,人不多,烟头、酒瓶遍地[附件] 瑞士公园花丛中乱扔的烟盒 两个国家的城市哪个干净,道理很简单,去过瑞士的正常人都知道。 再谈“灌输”,如果我们不强调“程度”上的差别,教育本身恐怕就是“灌输”。所谓的“引导”,就其本质恐怕还是“灌输”。这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要对“灌输”敏感呢? 那是由于,说到“灌输”一般人会认为是贬义。所以用这个词,去形容自己赞成的某种方式,当然就敏感了。否则,不会如此。 学校是“教育”学生的地方,学校是“灌输”学生的地方,两句话表面意思显然不一样,但本质有区别吗。 能想明白的人何必在乎这个词呢。 简单说一下,对于学生自由、独立地思考的培养。 学校除了“大门”没别的“出口”,有个别人在“围墙”上开了一个“豁口”,“引导”或者说“灌输”或者干脆说“强制”学生走“豁口”,结果是什么? 都是“强制”,都违背独立、自由地思考,但后者至少让学生知道除了“出口”以外,还有“豁口”。如果这种“强制”的“豁口”多了,谁能保证,学生就一定不会独立、自由地思考呢。 当然,作者有些话,我也不完全同意。不过,按照“破坏永远比建设来得容易得多。发现并抨击一个体制的弊端,也远比完善、建设它要轻松。”,原谅他。 |
|
5楼#
发布于:2010-04-20 14:38
“原谅他”。赞同,忒赞同了。
曾子曰:“虽然我赞同你的观点,但我愿用生命来捍卫你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包容,自由地包容。这是正确的态度。4楼这位态度正确。 完美的理想,是我们终极地追求。可现在的世界早就不完美了,连孔二爷当年生活的时代都“礼崩乐坏”,更何况当今了。这没啥可要否认的。我只是看不惯那些没去过鲁国的秦人,盲目地崇尚。殊不知那地界也早不尊礼崇周了。 用真相来掩盖真相,更可恶。因为它更具欺骗性。 顺便说一句,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完美的追求与崇尚。可别骗人,别把自己打扮的那么民主、自由。 另外回复下3楼的,咋叫“掰腕子”呢?什么素质呀?!这叫交流,好不咧?! 为啥IP是美国的呢?啥时候窜那旮的去了?没汇报呀?! 唉,我现在是越来越少梦见周公了。 |
|
|
6楼#
发布于:2010-04-21 00:29
很喜欢看liangxin的文字,有力度、有思想。如果能现场看到激昂的神情与忽闪的大眼睛,不pf都不行。。。
言归正传,抛了一块砖引来了两位爷这么些深刻的“玉”,也没白抛,挺好,看到liangxin同学提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看到ls说道“我可以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愿用生命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想来这也正是众多论坛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只是说心里话,看到两位叔叔如此睿智,害得我们这些“小辈”们都不敢开口。没忍住,还是说吧。。。 说到“国家意志”,它的存在和向国民灌输这些都无话可说,甚至像G歌事件一样来造些名堂,烘些舆论,藉此来保护国家意志也无可厚非。谁让这事儿到了那份上呢。然而,4楼说了,我们这里“只思考对其国民的政策”,有问题吗?作为一介草民,看到现在的种种,不得不质疑和重新思考国家意志、zf、以及“被”代表的国民的关系了。又想起提到的倪萍事件,也很赞同liangxin说的“下次投票前,问问我。”。。。然而,到了而立之年的我却很悲哀的发现,从来没有人问过我,我也不知道到哪里去、如何享受和保障宪法规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liangxin后来又说了“毕竟,普通百姓没有任何权力,不能从下向上要求”,是这样,我们手里没有选票,作罢吧。。。 说到“灌输”,同意liangxin说的,教育本身也许就是一种灌输,程度不同而已。而现在还有种更易被接受的说法,叫做“引导”或“影响”,我想本质也都是一样,程度不同、主动被动会有差异而已。 以前在公司做培训,因为深知公司员工大多数还是有独立思想的年轻人,培训之前总是要和学员达成默契:培训不是教和学的关系,而是交流、分享、一起碰撞探索的过程。每每都强调再三,就是怕被学员们刻板的认为是上学时老师那样的灌输。 后来有机会与大学生们做讲座,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大多数大学生们(尤其是在非重点院校的学生)很喜欢听类似“标准化”的东西,喜欢被授之以“鱼”,当你说“渔”的时候,也许是有些抽象、需要自己再去悟、也许是习惯了被“灌输”,一开始消化的并不是很好。 慢慢的,学生们到大三大四了,相比较而言,大家开始有了“独立、自由地思考”,开始学会自己寻找自己的路。 因此,我想变化是一个过程,在我读书的时候,很惭愧到了大四我也算不上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工作的头两年,我才在意识上有了质的变化,感觉脱胎换骨。而现在的学生们比我们那会幸福,因为在信息化极度丰富的社会里,只要你努力,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和形成会更较为容易发生。 再回到“灌输”、“教育”、“引导”、“影响”,我想说,这世界谁也不是渡你的佛,只有自己。我便是渡己的佛。。。 末了,说一句,据说中学课本要删除鲁迅的杂文,我也是十分、非常、很、万般的不同意。先生的话有力量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