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9428回复:7

寒门学子:进得去的名校,抹不掉的阶层烙印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6-05-23 13:08


寒门学子:进得去的名校,抹不掉的阶层烙印

2016-05-21 学术中国
寒门学子:进得去的名校,抹不掉的阶层烙印  
[p]

来源:7080家长(ID:jiazhang7080)  作者:陈琳   编辑:学妹
[/p]





《中国青年报》在2015年的一篇报道中,曾引述过一位清华大学学生在知乎中,“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吗?”这个问题下的答案,里面描述了清华大学本科生的典型形象:

出身城市、
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
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
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答案中还提到,清华老师专门做过调查,发现这样的现象:


清华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呈现“倒金字塔型”。


也就是说,相对于全国而言,清华大学里家境中等和偏上的学生更多,并且这一现象多年来一直持续。


这个结论,应该也是符合我们大多数人的想象的。


相比之下,农村学子上名校,在今天的社会经济状况下,似乎已经是越来越难的一件事。


时下网络上的很多书籍和文章,也在讨论同样的问题,还有研究得到过如下的结论:


中产及以上的家庭,因为父母有相对较高的教育水平,以及较为丰富的物质条件,对于孩子的教育投入就更加有方向、有力度,也比较容易将孩子送入好的大学。


而城市中的贫困家庭,以及很多农村家庭,因为父母自身的水平局限性,和家中资源的匮乏,无法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帮助。如果孩子想考上好大学,需要自己付出更艰辛的努力,考入名校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要想进入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仅仅努力学习是不够的。孩子的成绩里面,还要加上家庭的一部分,即:

父母自身的教育水平、眼界阅历、
对时局的把控力度,
以及物质条件、软性资源、
教育参与度、
对孩子投入的时间精力等等。



而这些,显然是对于中产阶级及以上的家庭更为有利。


所以,现在对于“寒门再难出贵子”和“阶层固化”的讨论愈演愈烈,人们似乎也更加肯定,寒门学子越来越难以与城市中产家庭的同辈抗衡。


但我想说,这并非就意味着寒门学子就再也无法成为名校的一员。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大学为了促进学生的社会阶层多元化,也为了增加社会阶层流动性,会有意识地提高农村学生的比例。


比如,北大会在其“筑梦计划”、“博雅计划”、自主招生等录取中,对农村考生进行政策倾斜,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助学金和部分生活学习用品。2015年,北大的农村学生比例是19.14%,已经实现逐年连续增长。


2016年,北大、清华、人大等9所在京重点大学,继续针对农村学生的专项计划。考生可得到清华大学最高降分60分的录取资格,而获取北大入选资格的考生,可获得的最高优惠条件,是录取分数线降至当地一本线。


另一方面,尽管家庭资源较少,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每一年高考后的录取情况表明,仍有寒门子弟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获得优异成绩,博得名校青睐。

[p][p][p][/p][p]一、学习成绩有差距,但通过努力可以拉平
[/p][/p][/p]


光明网在2015年做过一期关于“农村学子在北大”的报道,提到农村学子进入名校以后,会凸显出两个短板:

一个是英语水平
和城市学生差距较大,
另一个是研究性学习上表现欠佳。


长期以来应试英语的教育,会让农村学生对于实用英语的掌握比较欠缺。而如果在高中又缺乏综合性研究的训练,他们刚进入北大的时候,就会有明显的不适应,在表述和表达能力上都会与城市同学显著差距。


但这些学习成绩上的差距,都可以通过努力来逐渐拉平。因为农村学生特别勤奋,能吃苦,好奇心强、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也比较强,他们的成绩都会因为自身努力而慢慢上升,缩小与城市学生的差距。


如此一来,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进入名校的基本费用,可以通过学校的相关政策得到解决。而且成绩也可通过自身努力来提高,似乎就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成为名校的一员了。


但正如他们中大部分人的成长历程一样,这些孩子进入名牌大学以后的生活,也往往会比从小衣食无忧的同龄人艰难一些。


事实上,他们的一路成长,都在感受与同龄人的巨大差距中度过。对现实的无奈,和无法抹去的自卑,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被家境小康的学生占绝大比例的名校录取,对他们来说,可谓是喜忧参半的一件事。

[p][p][p][/p][p]二、 虽然进入名校,阶层烙印也很难真正除去
[/p][/p][/p]


寒门学子的喜与忧,以及他们与城市同学的差别,从进校之初就开始凸显了。而这些差别,都逃不开四个字——“阶层烙印”。


我们看一个孩子的故事就知道了。


他 叫做小A,从中国某国家级贫困县考到了清华大学,这还是受益于2012年国家出的一项“专项计划,即为了增加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2012年 起,以本科一批高校为主,每年专门安排一万名招生名额给特困地区。这个“专项计划”,自2012年实施至今,就使18.3万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进入了重点 大学。


2012年,复读了一年的小A碰巧赶上了“专项计划”的出台,以低于清华大学在该省分数线30分的成绩,被清华录取。那一年,还有30名同样来自于贫困地区的学生,和小A一起来到了清华。


小A是他们家乡第一个考上清华的孩子,尽管全村人都很穷,但都杀鸡宰羊予以庆贺。小A出发去北京前,大家还纷纷拿出不多的钱塞给他。


这都让小A感到,这份荣耀,既是沉甸甸希望,也有摆不脱的压力。


除了给予一定的助学金,学校还为了让小A这样的学生尽快融入校园生活,为他们安排了“双导师”制,以及与著名校友“结对子”等,为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扰。


尽管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但小A还是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天,就感受到了自己的格格不入。


在他心里,考上清华的荣耀感,就此结束在清华校门前。


[p][p][p][p]学习:第一堂课就听不懂[/p][p][/p][/p][/p][/p]


刚刚住进宿舍,小A就和三个室友做了自我介绍,他们当中有两个是保送上的清华,一个是某省的第二名。三人都来自城市家庭,且父母都有大学学历。


而小A的父母,都是小学学历,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20亩玉米地。父母从未在学习上辅导过他,更别说培养过他什么才艺,或带他去别的地方看看。


他的求学经历坎坷而艰辛,小学在村里唯一一个混龄班完成。进入县城中学以后,因为基础太差,普通话都不会说,这让他感到羞愧又自卑。于是他闷头学习,咬牙坚持,最后终于在复读一年后考入了清华。


他就像所有初来大城市的孩子一样,刚来北京时满脸掩饰不住的兴奋和向往。这个大城市会接纳他吗?


可是兴奋劲还没过去,在清华的第一堂专业课就把他打入了低谷。因为他完全听不懂,可是其他同学们似乎都能接受。有些小A根本没学过的基础知识,教授都假设大家已经学过,直接跳过去讲更深的内容了。


小A觉得,听不懂是自己智商不足。所以更加勤奋,都快把书翻烂了,做一次作业需要十几个小时,而别人好像几个小时就做完了。


他也不敢去找老师请教问题,害怕老师说他笨,只能自己吃力地啃书。可尽管这样,还是赶不上别人的进度。


其实,在学校不敢寻求帮助,通常是小A这样的学生几乎都有的问题。


他们从小就深知,在学习上父母无法帮助自己,要想改变世代贫困的命运,就必须靠自己。


而进入高手云集的名校,他们的内心本来就是有忐忑的,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归因于自己的水平差、智商低,而非城乡间客观存在的教育水平差距,所以鲜有敢于去寻求帮助的人。


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小A的成绩也不出意外地都在80分以下。而同宿舍的同学,都在90分以上。



当然,他身旁也有对成绩不满意的城市同学。这些同学不会像小A那样怯生生地自责,他们会直接去找教授,和教授对质分数是不是给低了。这让一向不敢违抗师命的小A,一下子惊呆了。



因为在他的成长历程中,父母从来都教育他服从老师,老师说的就是对的,有了质疑也不允许找老师争论。所以有时即使对分数有疑问,他也不敢去找老师澄清。


“怯于与权威对质”,其实也是在名校的贫困学生有的“通病”。


有研究表明:


中产阶级父母会在孩子小的时候,就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学会与成年人平等对话,遇到问题也允许孩子质疑权威。


所以中产家庭的孩子,往往也会在模仿父母和直接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出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在有疑问时会大胆质询。


此外,还学会了如何使各种规章制度有利于自己,并为自己服务,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社交技能和文化资本,为日后顺利行走于社会打下基础。甚至从小学开始,这些孩子就俨然开始代表自己的利益,为自己取得优势。


而工人阶级以及贫困家庭的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教育服从权威,不被允许质疑权力。面对权威时,发展出一种“局促感”,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被动而怯懦地接受权威。


在面对公共机构时,他们通常无法让各种规则为自己服务,也就无法获得成年后可利用的文化资本,因此也容易形成对权威怯懦的立场。


所以小A会讶异于同学竟然会质疑老师给的分数,而自己是断然不敢找老师对质分数的。
考试后,小A更自卑了,甚至感到自己没有资格待在清华。


就像一个游客,感受不到一丝归属感。


他在日记里写:

“清华不像是我应该待的地方”。


不过,小A的成长经历,就是在不断的落后中奋起直追的,所以这次他依然没有就此放弃努力。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的成绩开始慢慢上升,从班里的中下游进步到了中上游。


成绩问题似乎解决了,可接踵而至的苦恼,还是不断围绕着小A。


[p][p][p][p]知识面窄,深受城市文化冲击[/p][p][/p][/p][/p][/p]


渐渐地,小A发现,有的东西,是无论如何努力学习,都无法在短期内赶上城市里的其他同学的。


初来大城市,小A就像来到了全新的世界,大城市的方方面面都要学着去了解和适应,可他依然觉得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不自在。


同学们的闲聊他总是插不上嘴,因为好多名词他都是头一回听说,更别说那些外国的明星和球队。小A高中住校,在校只顾闷头学习,假期回家也只能干农活,家中没有电脑网络,城市的同龄人的娱乐生活,他几乎一点也没有体验过。


除了娱乐谈资,很多文化、科技方面的知识,他也很少有了解。


大城市的同学们谈起国外政治来头头是道,受益于从小经常和父母在国内外旅行的经历,他们很是见多识广。读过的课外书更是五花八门,上课回答问题能够旁征博引,与老师侃侃而谈,知识面非常丰富。


他们还能轻松地与外国人对话,英语流利自如。还有同学的高中就开了关于领导力、团队合作的课程,他们完成起小组活动来,往往游刃有余,高效完善。


而小A只读过高中时学校图书馆的一些久未更新的书,更没有出去旅行过。在完成小组活动时,他总是被指挥的那个人,也很少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同学们闲聊或者讨论问题时,他看着这些同辈洋溢的热情,愈发沉默。





他在日记中记录:

“我才知道,
最困难的地方,
不在于我和他们的财富差异,
而是悬殊巨大的认知范围。
我知道的太少了。”



“知识面较窄、阅历较少,初入城市时会遭遇城市文化冲击,以及与城市同龄人的'知识鸿沟'、社交能力有限”,这也是名校中的寒门子弟刚开始会遇到的问题。


中产家庭的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读课外书的兴趣。为增加孩子阅历,会经常带孩子出去旅行,增长见识。与孩子的日常聊天中,更喜欢提出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孩子进行深入的思考。


在团队协作方面,这些家长也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所以孩子的社交能力往往会比较强。还有一些家长,从孩子小学起,就开始启蒙他们关于“投资储蓄”、“商业经营”的简单知识,这是没有相关知识的家长无法做到的。


而学识有限的工人阶级及农村家庭父母,则在知识上无法给孩子足够的启发,能力上也无力给予更多的传承。在团队协作活动中,这样的家长更多地告诉孩子,“要做个听话的服从者”,而鲜有鼓励引导孩子去做个领导者的。


小A从小敏感、胆小,遇到集体活动,他总是个不错的执行者,却很少自告奋勇担任领导职责。


他经常出神地听着同学们谈论各种他不知道的事情,希望汲取更多东西。也更加频繁地出入图书馆,立志要在有限的四年中,读更多领域的书籍,缩小和同学的知识面差距。现在还没有资金“行万里路”,就先做好“读万卷书”这件事。

[p][p][p][p]物质生活匮乏,引发连锁反应[/p][p][/p][/p][/p][/p]


读书可以扩大知识面,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帮助小A缩小与同学的认知差距。但还有一件事,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小A,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平等的现实世界。


家境贫困的小A,自从进入清华,就深刻感受到了自己与城市同学物质条件的巨大悬殊。
虽然学校已经为他减免了部分学费、住宿费等在校费用,但父母一年只有几千块的收入,实在给不了他多少生活费。很多同学每月都有数千的生活费,而小A的银行卡,经常只有不到四位数的余额。


他的口袋总是空空,吃饭也尽量点便宜的菜。每逢周末同学聚餐、班级活动,小A只能找借口不去,因为聚一次会的钱,要花掉他一周的餐费。尽管有时朋友提出会为他付钱,可这让本来就很自卑的小A更加不安,他很清楚,自己钱包里的钱,是无力回请朋友的。


小A穿的衣服,都是从家中带来,高中时期穿过的。而来到北京后,他第一次逛街看到商场服装的价签就被震惊到,“为什么一件T恤就需要三四百块?”而他同宿舍的室友,一双篮球鞋的价格就要两千多,这是小A想都不敢想的。


小A还在学校修了经济学的课。一本英文原版教材就要一百多块,全班大多数同学都立即买了,而小A纠结不已,这差不多是他每月五分之一的餐费。好在学校附近会有周末旧书市场,他找了好几个周末,终于淘到一本旧书,只要30块,他终于松了口气。


同学们眼中的日常开销,是小A根本负担不起的奢侈。

“农村孩子来到大城市,
自卑就像写在我脸上”


他在日记里这样记录。


即使千辛万苦省钱,到了月末依然会饿几天肚子,小A只好四处寻找兼职机会。学习压力本来就很大,他只能牺牲睡觉时间,周末也抓紧时间做两份兼职,还在学校图书馆勤工俭学。


每个暑假,别的同学要么回家,要么在新东方上雅思托福班,或者出国参加夏令营,而小A都选择留在学校。一边做兼职,一边参加学习暑期课程,或寻找对未来有用的实习。
原因之一,是回家路费比较贵;之二是出国留学从来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托福雅思的风,他也没有能力去跟。


多学东西多挣钱,对他来说才是更现实的事情。他只能考虑眼前的苟且,无力去仰望未来的诗和远方。




暑假不回家,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他无法否认,但内心里也不敢承认的。因为,习惯了清华丰富的校园生活,和北京异彩纷呈的繁华世界,虽然感受不到归属感,但他更不想回家面对破败的房屋,和烈日下无尽的农活。


钱包的寒酸,还让这个正处于青春年华的男孩子不敢恋爱。


因为谈恋爱需要花钱,谈出成果以后要考虑未来,而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毕业后将去向何处,也不知有没有机会留在北京。尚且家里需要自己毕业后尽快工作帮扶,责任沉重,在北京买房安家更是不敢细想的事情。


但看着同学们成双入对,他还是很羡慕,也希望日后能遇到一个真诚的女孩子,和他一起在大城市打拼未来。


物质的贫乏,和沉重的家庭责任,让小A的未来,缺失了很多可能性。


因为家里穷,结交的亲戚朋友也都是和自己家差不多的。没有什么高层次的朋友圈,也缺少必要的社会化训练,社交技能也比很多同龄人差。


去公司面试,小A都怯生生的,说话极不自信,立刻被自信大方的竞争者比了下去。




[p][p][p][p]毕业之际,求职维艰[/p][p][/p][/p][/p][/p]


清华北大的学生,毕业后的主流选择都有几种:保研、出国、工作,少数人会创业或做出其他选择。


那些家境好的同学,可以无所畏惧地去学英语,考托福、雅思、GRE,申请国外大学,去异国深造和历练。


即使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同学,在找工作的时候,也往往更加自信、勇敢,面试时能够侃侃而谈、自如发挥。他们的谈吐、专业化素养和社交能力都比小A强。


存在这种情况,原因在于:
中产家庭的父母,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帮助孩子从小形成一种工作规范和职业素养,让他们认识职场和社会,获得必要的社会化训练。


所以,诸如职业礼仪、着装规范、语言组织等“软实力”,能较为容易地使这些孩子快速融入职场。


而小A从小只能看着父母种地、卖粮,几乎没有什么职场熏陶,对于商业社会的理解,远不如同学深刻。临近毕业时,他还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求职进程总是卡在面试这一关。


曾有HR曾委婉地提醒他,着装应该规范整洁。而那天小A穿的,只是用几十块从网上买来的西装外套,脚上依然是穿了很久的运动鞋。





看着同学们西装革履、意气风发地奔走在求职路上,还有学校里密集的招聘会和企业宣讲会,小A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焦虑。


虽然各种高大上的投行、五百强公司都表现出了求贤若渴,还说“每个清华学子都可以得到机会”,但正如HR职业化却缺乏亲切的笑容一样,小A只感受到了自己在这些公司面前的渺小。


离毕业还有一段时间,小A天天失眠,心理压力巨大,甚至去找了学校心理咨询处的老师。后来又硬着头皮找到自己的导师,与他谈了自己的困境和迷茫。导师建议他多参加学校的职业培训,迅速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这会对未来的求职更有帮助。


好在学校有很多针对毕业生的培训和讲座,小A每天都在BBS寻找各种信息,有时间就去参加,在短期内有了一些进步。


为了面试顺利,他还利用兼职赚到的几百块钱,咬咬牙为自己买了“从小到大最贵的一套衣服”。他穿着这身西装,站在呼啸的地铁上,在烈日下的北京城穿梭无数次,经过数个日夜的准备,最后终于拿到了一份满意的offer。


毕业时,他和同学合租了一间卧室,搬出宿舍后暂时落脚下来,有了小小的一张床。

[p][p][p][p]北京依然是他乡,但家乡也不再亲切[/p][p][/p][/p][/p][/p]


小A从没想过回乡就业,因为四年在北京的校园生活,已经在价值观、人生观上对他产生了重塑。


父母还是那个父母,而他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小A。


每逢过年回家,他越来越感觉到和父母无话可说。没有共同话题,自己的见闻他们也无法感同身受。他们从没出过省,一辈子都在与土地打交道,整日为全家生计奔波劳作,对于小A的内心,更是无暇接近。


有限的人生阅历,让父母无法想象儿子的经历,更没有能力读懂儿子的心。


每一次回家,小A都想尽快回到学校。可是一回学校,孤独感和孤立感又一同袭来,北京繁华、精致的一切,都只供他游览,但与他无关。那句“北京欢迎你”,只适用于有家可回、有家能回的人,不属于他这样漂泊在北京,又不甘回乡的人。


而家里破败、杂乱的仅存,也是他无法再接受的苟且。


所以小A总是矛盾地感觉,自己上了大学后,既不属于学校,也不属于家。




他在日记里又添上一段话:

“生于贫穷,我没有退路可走,更不敢失败。



一旦高考失败,我就要重蹈父母的贫困命运。所幸我进入了全国最好的大学,我曾经懦弱、寒酸、自卑,但我也努力弥补了。站在名校的优秀平台上,我努力像海绵一样汲取了自己需要的一切,但我的未来依旧充满未知。


在职场上我更不敢失败,因为一旦失败,我就没办法把我的家庭拖出贫穷的深渊。我不知道能不能在北京结婚安家,未来买房也似乎是天方夜谭,同学们有父母可帮衬,我只能靠自己。


现在能做的,只有拼了命去学习、去工作。因为我别无选择,四年清华生活,给了我被尊重的感受,也让我错以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些许提升。


然而一毕业,就像是被抛入了空中,我又一次无所适从,找不到一个支点,似乎又回到了社会底层,像蚂蚁一样庸庸碌碌,却找不到爬升的路。


就像小时候,我的破旧穿着被同学嘲笑,成绩还不好的时候被老师冷落。我曾怨恨父母什么也不能给我,但他们生我养我,无论如何坚持让我读书,才有了我的现在,我如何忍心让他们继续生活在社会底层?


毕业于清华,我似乎依然不是精英。一个穷学生考到了重点大学,可以提升的是成绩和能力,但终究抹不掉的,是已经深深刻在我身上的阶层烙印。我从未轻松过,我也知道,自己真正成为精英的路,注定比别人艰难,比别人长。”


小A的故事讲完了,他其实和千千万万从农村和贫困地区出来的学生一样,来到了一个优秀的学校,和更优秀的同辈一起接受锻造。


[p][p][p][/p][p][/p][p]三 、 现实残酷,但寒门学子依然要努力    
[/p][/p][/p]


表面看来,一同考入名校的寒门学子和城市学生,都来到了相同的终点,但他们双方阶层的不同,注定了两者未来起点的不同。毕业以后,寒门子弟的选择面更窄,压力更大,往往身负帮扶家庭的重担。所以成功之路,步履维艰。


但依旧有很多,出身贫寒、经过一番拼搏努力,获得学术、商业和社会成就,摆脱贫苦的家庭命运,奋斗到中产阶级或者准精英阶级的人。


尽管这些苦出身的人们,“晋级”的历程比别人辛苦,也有很多阶层烙印需要慢慢去淡化。但进入好的大学,才使他们有了机会去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如果我们越来越多地质疑,“读大学有什么用?读好大学有什么用?还不是和普通大学毕业生一样艰辛找工作,重点大学学生有的是给初中生老板打工的人”。社会也越来越对寒门子弟考入名校不抱希望,但我不得不说:

名校能从根本上
改变一个人的精气神,
给一个灵魂注入
高尚的修养和纯粹的追求。


在一所名校,你会看到一心做学术,不问功名一世的虔诚学者;也会看到热心于公益到执着的年轻人;还有关心人类未来,为国家科技做出卓绝贡献的科研人。哪怕静静旁观这些人,也会给人带来思想上的震撼,以及灵魂的洗涤。


对于出身贫苦的寒门子弟,拼搏一把进入名校,更是最简洁、直接改变命运的途径。

不平等的社会中,
通过高考进入好大学,
这已经是最公平的一条路了。



就像故事中的小A,名校带给他初来时的荣耀,也提醒他残酷的现实。

名校不止是梦幻与温柔的所在,
更像是一名严师,
让他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也提供给他提升自己、
缩小差距的途径和条件。



他的价值观、人生信条都从中发生着改变,从外到内,将他锻造成一个与从前迥然不同的人。


名校帮助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他看到,人生还有更多可以去努力实现的东西。名校也赋予他许多软资本,如导师、校友圈可以为他带来的各种资源,以及更多普通大学无法提供的学术、职业技能的训练机会。还让他交到可以维持一生的挚友,帮助他从优秀的同辈身上学习。

“寒门再难出贵子”,
但这不是寒门子弟停止努力、
放弃信念的理由,
更是认清现实,
抓住一切机遇去努力的契机。



北大清华和其他重点大学,都在逐步放宽农村学子录取的标准,并提供资金、和学习生活上的援助,这些就是机会。即使寒门子弟的父母无法为他们的未来帮忙,但只要他们敢于去寻求帮助,名校会有他们想要的所有资源。


哪怕进来以后会彷徨、自卑、不自信,但他们依然拥有了改变家庭命运的入场券,回报不会低于当初付出的努力。


寒 门学子们,尽管生活中一定会有人告诉你,“不要徒劳了,机会不会是你们的,读书是无用的”。但我只想让你知道,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还没有僵化到堵死了你们 进入优秀大学的路。而且“读书无用论”,只是社会底层的自我固化,不上大学或只求一个普通大学,会让你们的生活缺失很多可能性。


而进入一所好大学,会给你很多长期的优秀社会资源,也会让你的后代拥有更多的教育机会。丢掉“读书无用论”和对未来的忧虑,趁着有机会读书,请尽力去拿到改变命运的入场券吧。

[p]
注:小A的经历,为众多资料和采访人物整合而成,也参考了在国外名校读书的寒门子弟亲述的经历,力图描绘一个典型的在名校求学的寒门学生
[/p]
沙发#
发布于:2016-06-06 17:23
看了很多遍,感同身受,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板凳#
发布于:2016-06-15 23:53
淮师体院陈艳:看了很多遍,感同身受,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回到原帖
不知为何,每次看的时候,感觉都会受到折磨!
地板#
发布于:2016-06-15 23:55
进得了名校的就这样,那我们这些普通学校的呢?会不会更悲哀?!
4楼#
发布于:2016-07-05 15:54
做自己就好了,一定要自信
文章的案例,是普遍还是个例,要去思考
5楼#
发布于:2016-07-14 10:21
小娟儿:做自己就好了,一定要自信
文章的案例,是普遍还是个例,要去思考
回到原帖
普遍也好,个例也罢,我只知道我和别人还有很大的差距,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缩小一些差距。当然!我决不会因此而自卑!那不是我!!!
6楼#
发布于:2016-09-11 10:04
在缤纷的世界里,不忘初心。
7楼#
发布于:2016-09-21 12:19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鹪鹩栖木,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