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323回复:1
三月蒿香梦长长三月蒿香梦长长
前几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位老同学回家后发的照片,一下子让我垂涎欲滴。洁白的面饼透出细腻的亮色,面饼四周微微焦黄,熟透了的绿色的叶子,细碎地嵌在面饼上。透过清晰的照片,隐隐飘来它的香气,醉人且醉心。那是我最爱吃的蒿子粑粑啊,这才猛然想起,阳春三月,正是家乡的蒿子长得正盛的时节啊! 想起从前看的一篇文章,写离家的人,有句话至今不忘,“从此故乡,只余冬夏,再无春秋”。看见照片的那一刻,我才算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每年刚刚开春,在外地上班、务工或是读书的人,都匆匆离家了。生活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戏码,我们却只需在校园里安稳地享受着读书的闲逸日子,以至于连家乡熟悉的生活节奏都忘了,甚至忘了那里的春秋,忘了春季野地里冒出来的一大片鲜绿的蒿草。 校园里盛开各色山茶,红艳似火,惹人注目;教学楼前的樱花也不甘落后,一树一树,竞相绽放。三月,真是个好时节。然而,置身美景之中,我却偏偏记起朋友圈里看到的照片,记起了家乡漫山野地里那些不起眼的蒿草,也就记起了家乡风味独特的蒿子粑粑。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对“蒿子”如此解释:“通常指花小、叶子羽状分裂、有某种特殊气味的草本植物。”《本草纲目》也记载:“青蒿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茎叶色并深青,其叶微似茵陈,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间开细黄花,颇香;结实大如麻子,中有细子。”至此,我才知道,每年春天被乡亲们争相采摘的蒿子,原本在七八月间是会开出小花的。至于它的花朵究竟长成何种样子,我从来没有留意过;又或许是因为蒿子在三月间就被大量采摘,还来不及长到花朵盛放的时节,因而无缘目睹这样细小的存在。但我想,它们定然在一个我看不见的角落幽然绽放,无声无息。 习惯了让嘴巴去旅行,舌尖掠过各种苦辣酸甜,而这一份带着家乡味道的蒿子粑粑,却成了它最贪恋的归宿。 每年的三月左右,蒿草初长,此时也是蒿子粑粑风靡家乡的时候。想吃蒿子粑粑,首先就得去采摘新叶。于是,趁着闲时,许多妇女或老奶奶便一手挎着菜篮子,一手牵着孩子或孙子去野地里采摘蒿草。大人在漫山遍野的翠绿中细心辨识着刚长出不久的鲜嫩的蒿草。而孩子们,有的嬉戏玩闹,有的漫山奔跑,有的则学着大人的样子在地上扒拉,并把一堆堆杂草认成蒿草塞进菜篮子里,这时大人就把孩子赶走,让他们别捣乱。那情景,至今想起来仍觉得温馨。 可以说,蒿子粑粑的味道是无数家乡人梦里都难以忘却的享受。高中时,在县城里读书,每到三月,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早餐店里都排起了长队,不为别的,就为了尝一口当季的新叶做的蒿子粑粑。遇着周末不回家的日子,我和室友也便早早起床去排队抢购,让嘴巴过过瘾。 农村里却不一样,家家户户的蒿子粑粑都是自家做的,制作者不同,口味也就稍有区别。有的人家喜欢蒸出来的香糯口感,这就得采用米粉制作了。将采摘的蒿子新叶洗净,切碎后混入适量的米粉中,加入少许盐调味,有的人家也会将一些去年底腌制并风干的腊肉切碎成丁置于其中,充分搅拌后加入适量温水,将米粉慢慢揉搓成均匀不会散开的粉团,静置放凉。灶台生火,锅中添水煮沸,放入洗净的木制或竹制蒸笼,笼屉内放入干净的白纱布或者一个个剪成圆形的芭蕉叶,放凉的粉团分开,揉成一个个小圆团,放入笼屉内压成饼状。全部工作完成后盖好蒸笼,在蒸笼上放一条毛巾,减少热量散发。灶台里要不断加柴,保持大火,直至蒿子粑粑蒸熟。蒸好后的蒿子粑粑鲜亮细腻,蒿子碎叶点缀其中,就像上好的羊脂白玉里嵌着点点绿色,颇有舌尖上的中国的味道。 我最爱的是另一种口味,制作采用的是面粉。蒿草切碎后加入面粉里面,鸡蛋打碎加入面粉中,加入少许盐调味,冷水将其均匀搅拌成糊状。平底锅加入适量菜籽油,烧热,分次倒入搅拌好的面粉,两面煎熟便可出锅。这种蒿子粑粑色泽金黄,入口酥脆,清香扑鼻,俘获了许多人的心。 我想,不管是哪种口味的蒿子粑粑,都是家乡人对味道的追求、对蒿草的喜爱,也让许多外出之人念念不忘。尽管岁月变迁,依然带不走那凝结在梦里的蒿香,带不走心中的深情绵长。 呵,又是醉人三月香,三月蒿香梦长长…… |
|